春节民俗探源——祭祀
祭祀,在世界上,各民族、各地方历来都有祭祀这一风俗,它的源起应是源于对神灵的崇拜。
在原始社会里,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恐惧,产生敬畏,因而转向祈求神灵的保护,其间,便产生了各种方式的祭祀活动。
祭祀,初多为自发的集结方式,以后,逐渐被以头人为主,由巫师带领的形式所替代。祭祀的方式、用品也由单一,逐渐进为复杂、多种形式。
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。祭祀乃起源于商朝,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,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,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。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、地祇、人鬼三类,且以人鬼-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。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,灵魂仍然存在,可以降祸、赐福与子孙。因此他们每天都排定日程,虔诚祭祀。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,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
隨着人类的进化及社会的不断进步,祭祀也逐渐由单一的祭天地神灵,转化为祭祖先、族人。祭祀的方式也从集结活动形式,逐渐转化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方式。而祭祀内容也有所相似及不同之处。(以下仅以家庭形式介绍)
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,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,春节也不例外。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,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,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,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。
中国人多承袭了祭祖的传统。祭祖是基于很复杂的心理作用。其心态有以下三种:
一、由于对亡灵的惧怕,惟恐若没有好好祭祀祖先,他们就会作祟并惩罚子孙。
二、为着向祖先求福,希望祖先荫庇子孙,并为子孙解决难处。
三、受儒家影响,饮水思源,因孝敬而祭祖。
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。按照民间的观念,自己的祖先和天、地、神、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。因为列祖列宗的“在天之灵”,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,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。
中华民族的重要祭礼活动有“五祀”,其中,春节的祭祀祭祀先祖,(以前叫“腊祭”,)尤其重要,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。因它是祭祀祖先的,至关家族、家庭平安和来年风调雨顺,取得好收成、富贵发财的大事。所以,人们宁愿平时省吃俭用,这时都要恭恭敬敬地办好这次祭祀活动。
春节时必须祭祖,缅怀自己的祖先,激励后人。祭祖,首先要准备供祭祀用的燃香、焟烛、纸钱,供祭祀时用。再者,要准备十分丰盛的祭祀供品。
但因各地习俗不一,祭祖形式、祭拜时间也有所不同。所以,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;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;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。有的地方,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,还要去祠堂祭祖。
也有上坟祭祖的,俗称墓祭,主要是在坟地烧香、上供、叩拜。近代一般是到亲人的墓地祭拜。而台湾地区是在除夕午后,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。
祭祀先祖的祭祖形式虽各不同,但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,上元夜撤供。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,陈列供品,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。亲朋之至近的,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。
汉人祭祖,多半做鱼肉碗菜,盛以高碗,颇有钟鸣鼎食之意。祭祖供品有羊、五碗菜、五色点心、五碗饭、一对枣糕、一个大馍馍,俗称"天地供"。由家长主祭,烧三炷香,叩拜后,祈求丰收,最后烧纸,俗称"送钱粮"。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、叩拜神灵,其实就是给祖先、诸神拜年。
以前,富裕家庭的供品十分丰盛,有全猪、全鱼、全鸡及各种腌腊制肉类食品。还有时鲜的水果、干果、蔗糖、点心等,而美酒是必不可少的供品。其状况可在电影《家》、及《祝福》中的祭祀场面上可见其丰盛。而家贫不太富裕的家庭就少了许多了。
除夕到来之前,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、祖先像、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,安放供桌,摆好香炉、供品。祭祖的同时,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、土地神,还有的地方还叩拜玉皇大帝(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最高之神)、王母娘娘(玉皇大帝的妻子)。
待祭祀供品上齐后,才开始祭祀。首先,由一家之长(男性)带领一家人在祭坛前拜祭祖先,上香、点烛、烧钱纸,保佑家人平安,福寿吉祥。而富裕人家祭祀的隆重场面,不压于电影《祝福》中的祭祀场面,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。
从除夕年夜开始点燃的香、烛,要隨时更换,不得湮灭,一直要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后,不然将会有不祥之事降临,这就是另话了。
有的地方,还有置天地桌祭祀。天地桌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,是除夕专设之桌。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,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,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,此外,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。
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,除共有的挂钱、香烛、五供、大供之外,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,如:"百分",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;"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",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;福禄寿三星画像等。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,如"百分"。有的则须到破五、甚至到灯节才焚烧。
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,如堂屋地方宽大,可置于屋中,如屋内无地,就置于院中。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,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。
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,更表现源远流长,有望于后裔的繁昌,所以行事之时,严肃、隆重、恭敬、诚挚,全发自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。
重视祭祀祖先,是中国古代礼仪的显著特点。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,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,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,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。
在原始社会里,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恐惧,产生敬畏,因而转向祈求神灵的保护,其间,便产生了各种方式的祭祀活动。
祭祀,初多为自发的集结方式,以后,逐渐被以头人为主,由巫师带领的形式所替代。祭祀的方式、用品也由单一,逐渐进为复杂、多种形式。
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。祭祀乃起源于商朝,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,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,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。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、地祇、人鬼三类,且以人鬼-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。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,灵魂仍然存在,可以降祸、赐福与子孙。因此他们每天都排定日程,虔诚祭祀。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,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
隨着人类的进化及社会的不断进步,祭祀也逐渐由单一的祭天地神灵,转化为祭祖先、族人。祭祀的方式也从集结活动形式,逐渐转化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方式。而祭祀内容也有所相似及不同之处。(以下仅以家庭形式介绍)
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,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,春节也不例外。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,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,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,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。
中国人多承袭了祭祖的传统。祭祖是基于很复杂的心理作用。其心态有以下三种:
一、由于对亡灵的惧怕,惟恐若没有好好祭祀祖先,他们就会作祟并惩罚子孙。
二、为着向祖先求福,希望祖先荫庇子孙,并为子孙解决难处。
三、受儒家影响,饮水思源,因孝敬而祭祖。
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。按照民间的观念,自己的祖先和天、地、神、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。因为列祖列宗的“在天之灵”,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,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。
中华民族的重要祭礼活动有“五祀”,其中,春节的祭祀祭祀先祖,(以前叫“腊祭”,)尤其重要,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。因它是祭祀祖先的,至关家族、家庭平安和来年风调雨顺,取得好收成、富贵发财的大事。所以,人们宁愿平时省吃俭用,这时都要恭恭敬敬地办好这次祭祀活动。
春节时必须祭祖,缅怀自己的祖先,激励后人。祭祖,首先要准备供祭祀用的燃香、焟烛、纸钱,供祭祀时用。再者,要准备十分丰盛的祭祀供品。
但因各地习俗不一,祭祖形式、祭拜时间也有所不同。所以,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;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;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。有的地方,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,还要去祠堂祭祖。
也有上坟祭祖的,俗称墓祭,主要是在坟地烧香、上供、叩拜。近代一般是到亲人的墓地祭拜。而台湾地区是在除夕午后,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。
祭祀先祖的祭祖形式虽各不同,但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,上元夜撤供。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,陈列供品,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。亲朋之至近的,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。
汉人祭祖,多半做鱼肉碗菜,盛以高碗,颇有钟鸣鼎食之意。祭祖供品有羊、五碗菜、五色点心、五碗饭、一对枣糕、一个大馍馍,俗称"天地供"。由家长主祭,烧三炷香,叩拜后,祈求丰收,最后烧纸,俗称"送钱粮"。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、叩拜神灵,其实就是给祖先、诸神拜年。
以前,富裕家庭的供品十分丰盛,有全猪、全鱼、全鸡及各种腌腊制肉类食品。还有时鲜的水果、干果、蔗糖、点心等,而美酒是必不可少的供品。其状况可在电影《家》、及《祝福》中的祭祀场面上可见其丰盛。而家贫不太富裕的家庭就少了许多了。
除夕到来之前,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、祖先像、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,安放供桌,摆好香炉、供品。祭祖的同时,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、土地神,还有的地方还叩拜玉皇大帝(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最高之神)、王母娘娘(玉皇大帝的妻子)。
待祭祀供品上齐后,才开始祭祀。首先,由一家之长(男性)带领一家人在祭坛前拜祭祖先,上香、点烛、烧钱纸,保佑家人平安,福寿吉祥。而富裕人家祭祀的隆重场面,不压于电影《祝福》中的祭祀场面,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。
从除夕年夜开始点燃的香、烛,要隨时更换,不得湮灭,一直要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后,不然将会有不祥之事降临,这就是另话了。
有的地方,还有置天地桌祭祀。天地桌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,是除夕专设之桌。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,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,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,此外,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。
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,除共有的挂钱、香烛、五供、大供之外,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,如:"百分",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;"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",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;福禄寿三星画像等。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,如"百分"。有的则须到破五、甚至到灯节才焚烧。
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,如堂屋地方宽大,可置于屋中,如屋内无地,就置于院中。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,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。
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,更表现源远流长,有望于后裔的繁昌,所以行事之时,严肃、隆重、恭敬、诚挚,全发自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。
重视祭祀祖先,是中国古代礼仪的显著特点。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,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,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,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。